历史街区的保护与再开发早已经成为世界上许多城市发展与更新的重大课题,相对于国外对其较为成熟的一些保护性开发模式,我国的大量历史街区处于较为尴尬的生存现状之中。本文希望能够通过分类介绍及综合分析国外历史街区一些较为成功的保护与开发实例,对我国的类似问题的解决有借鉴意义。
城市历史街区的地域性人文特色,包括建筑、文化标识、商业形态以及体现其独特文化氛围的社会与文化活动等,已经成为城市吸引、发展旅游业及商业的重要手段之一。我国的很多历史街区由于保护资金缺乏,管理制度不完善以及认识不足,存在着许多问题和弊端。在国外,不少城市早已认识到历史街区的重要意义,纷纷将其作为一项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和再开发,挖掘其多方面的价值,并将之作为推动老城复兴的重要手段。例如,遍及世界各地的唐人街,已被伦敦、悉尼、温哥华以及横滨等城市开发为重要的旅游点,而我国城市中的民族特色和氛围却在城市现代化进程中日益面临着被破坏的危险,所以,及时总结国外城市对其历史街区保护与开发的经验显然是非常必要的。
一、国外实例解析
国外城市对文化遗产保护与再开发所采取的政策与措施基本上可以归结到环境、经济及社会这三个层面。
环境层面:着力于对建筑物的修复,整体物质环境的改善以及与其他旅游景点的沟通连接等;
经济层面:注重对其经济活力的培育,讲究营造有特色的活动,吸引游客,营造商业氛围;
社会层面:通过促进社区参与,借旅游的发展帮助解决街区衰退带来的种种内部问题,达到重建社区的目的。
三个层面的措施有机联系在一起,相互促进,同时启动三方效应,在此基础上加上成功的开发和宣传,促进形象更新和知名度提升,从而对整个城市的进一步发展起到积极作用。另外针对于不同形态特征和历史条件下的历史街区,政府和街区居住者以及使用者因地制宜采用不同的保护与再开发模式。
1、纽约小意大利(Little Italy)
从19世纪末开始,纽约最早的小意大利(little Italy)已经成为下曼哈顿区东边一个非常独特的街区,其南边与唐人街相毗邻。然而,70年代初开始,随着来自中国移民的加速增长,唐人街的人口数量及其范围都大大地增加了。同时来自意大利的移民却相对极少,小意大利剩下的意大利人也大都迁了出去,看上去小意大利会变成唐人街一个小的组成部分并逐渐缩小甚至走向消亡。但实际情况却是,小意大利奇迹般地复兴了。这是因为,一部分小意大利商业区中的店主和餐馆老板注意到了该地区渐趋消失的不妙前景,决定采取行动来维持小意大利的边界,并增加其吸引旅游的商业生机。现今专家甚至认为,纽约城市史上著名的小意大利可以看作是对有着旅游吸引力的聚居区进行有意识保护的一个典范。
①在对街道传统建筑保护的基础上进行利用和装饰时,尽量有意识地保护该聚居区的独特气氛;例如在周日把MulberryStreet变成一条商业步行街,悬挂上红、白、绿色的旗帜,以显示这个地区曾是“纽约历史上著名的小意大利”,并在9月举行一年一度的“圣詹娜露美食节”等。
②和唐人街社区之间达成了协议,建立特殊的分区制区域,保留其意大利氛围和特色,进而保持它的商业价值。
美国纽约小意大利的操作模式主要是以一个名为小意大利重建协会(LIRA)的商人组织推动,它的民间商业色彩较浓。这也给我国许多仅仅依靠政府改造和规划的商业老街的再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2、英国伯明翰Soho House历史街区
伯明翰曾经是英国工业革命的发源地和中心,但近年来,由于工业生产的转移造成该市的人口和工业衰退。作为英国第二大城市、英国城市旅游的先驱者,伯明翰如今着力通过城建规划和重塑城市文化,转变衰落的工业化形象,塑造新世纪服务、商会、文化之都的形象。民族特色文化遗产的开发和营销被视为是该市更新和发展成功的核心。
伯明翰的Soho House历史街区离城市中心约有1.6km,处于联合旅游区的外围。如今由于工业衰退而成为城市中的贫困地带,面临着种种问题,现在当地政府寄希望于“随着Soho-House的开放,将伯明翰将来的形象打造成为探索该地区作为工业革命发源地这一重要角色的中心”。对Soho House街区的保护与开发正是伯明翰要重塑城市文化的一大举措,既可展现其作为工业革命的发源地的历史,又可帮助解决那里人口和工业衰退、集中贫困等问题。在重建社区的同时还通过社区参与以及对该社区民族历史文化的挖掘而赋予其新的活力和吸引力。英国伯明翰Soho House历史街区的保护性开发与设计措施具体表现在修复历史街区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其内容,使之成为一项遗产旅游产品。
①扩充休闲日旅游的吸引范围,开发一个更广泛的产品体系;
②转变已经衰落的工业形象,构筑生机勃勃的新城市形象;
③避免千篇一律的拼盘式的城市复兴计划;
④推动城市社区的重建和发展;
英国伯明翰Soho House的操作模式—政府推动,其力量贯穿于整个运作过程中,但也积极鼓励社区参与,并注重加强旅游部门与经济等其他部门的联系。
3、新加坡唐人街(Chinatown)
新加坡经济的快速增长,进而对城市提出更新和重新开发的要求,这就不可避免地导致具有丰富文化遗产的历史区域,逐渐被高层办公区域、购物中心、酒店和其他现代建筑所破坏或取代。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土地短缺在新加坡城市中心区、商业活动的心脏地带,显得更加尖锐。在包含了唐人街(Chinatown)小印度(Little India)等历史区域的新加坡中心区,面临着一系列共同问题:土地所有权零碎、传统建筑结构破旧、传统贸易衰落等。
上世纪70年代以来,这类破旧商业建筑占据的衰落区,在城市更新的进程中被逐渐拆除,让路于现代化高层建筑。但唐人街等历史街区除了有着重要历史意义和历史价值的建筑物以外,更能展现民族群体的社区生活。20世纪80年代,新加坡政府意识到其蕴含的不可替代的价值,“我们在致力于建立一个现代化大都市的同时,那些很好地体现于老建筑、传统活动 及熙攘热闹的街头活动等之上的东方神秘与魅力也被我们扔掉了”。于是政府便开始了对这些历史街区和民族活动进行保护的努力。
①保留并恢复有历史意义的建筑物;
②改善总体的物质环境,适当引人新特色以进一步提升历史街区独特性;
③以新活动来巩固该地区特色,保留并提升各种具有民族特色的活动;
④让公共和私人部门都参与到保护计划的开展中来。
新加坡唐人街的操作模式—政府主导下的市场运作,保护偏重的是对老建筑的修复。城市再发展当局为鼓励私人部门介人遗产保护,制定了一个物质性的框架;提供了关于建筑修复的详尽指引。在开发活动方面,其政策允许市场运作,行业经营和其他活动,基本上由市场力量和自由竞争来选择。
二、对我国的现实借鉴意义
上述三个国外成功实践中,不同的运作性质与特点反映了来自不同层次、不同方面对文化遗产的普遍重视和保护上的努力。不同的运作性质对应着明显不同的反应措施及意图,这与它们各自的具体处境和背景是有很大关系的,它们都采取了具有一定针对性的可操作方式,并且都取得了积极的效果。可以看出,不同国家、不同城市对其具有特色文化的历史街区进行的保护与开发利用,尽管有着不同的背景、动机和对策,但是其中反映出来的趋势却是明显类似的,这就是通过旅游业和商业的开发,为日渐现代化和趋同化的城市保留住一定的文化特色。以提高城市旅游的吸引力,并帮助解决城市中心衰退所带来的种种内部问题,现今这甚至被视为城市发展成熟的一种标志。
在纽约、伯明翰、新加坡三个案例中,呈现的是三种不同的运作模式,分别是民间商业组织的自主行为、政府推动并引导的社区参与、政府主导下的市场运作。这也和我国的上海“新天地”、长沙“太平街”、西安“北院门”等历史街区的保护性开发与设计模式有着形式和内容上的相似。
上述总结所得的经验,无论是对具有丰富民族特色的城市,还是对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现代城市,都有着普遍的借鉴意义。前者面临的是城市现代化发展与民族特色保护和营造的挑战,后者面临的是特色老城区改造和再发展的转型,两种情况都需要认真审视对其历史街区、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利用。国外对历史街区、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再开发实践仍处于探索中,可以看出随着认识和经验的积累,历史街区保护性开发与设计正在逐渐走向完善。在以后我国实践中,我们可以因地制宜,综合其优点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