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的发达程度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 “软实力”的重要指标。发达国家将文化视为一种经济手段,发挥文化的衍生性,利用文化活动、文化产业活化旧城已有30多年的历史。期间产生了许多经典案例,对我国旧城更新具有借鉴意义。
西班牙毕尔巴鄂——一个博物馆拯救了一座城
毕尔巴鄂市建于1300年,因优良的港口而逐渐兴盛,在西班牙称雄海上的年代成为重要的海港城市,17世纪开始日渐衰落。19世纪时,因出产铁矿而重新振兴,但是到了20世纪的80年代,随着钢铁、造船业的衰退而没落,残旧的港口和工业区以及失业的人潮,搭建起“夕阳城镇”的街景。
1990年,毕尔巴鄂开始实施一个以艺术、文化、贸易及旅游设施建设为导向的综合型城市复兴计划,通过在重点地段建设一系列精品建筑来提升城市形象,举办一系列的地方或国际的文化交流活动来刺激城市经济增长和产业升级,打造国际性的商贸文化和旅游中心。其中,文化发展策略被确定为毕尔巴鄂城市复兴的最中心环节,政府期望以古根海姆博物馆为基础,注入新的文化产业,改变城市形象,吸引滨水区住宅及商业开发,实现城市更新。
耗资一亿美元的古根海姆博物馆在1997年开幕,每年参观人数从最开始的26万人,增加到年100万人,并创造开馆5年吸引550万人次的访客纪录,直接门票收入即占全市税收的4%,而带动的相关收入则占到20%以上。毕尔巴鄂一夜间成为欧洲家喻户晓之城、新的旅游热点。它的建成也使毕尔巴鄂城市改造计划变得清晰起来,此后,毕尔巴鄂又邀请世界多位著名建筑师为其设计各种标志性建筑。如今,徜徉在毕尔巴鄂街头,就如同走入一个露天的建筑博物馆,有西班牙建筑大师圣地亚哥·卡拉特拉瓦的“白桥”、日本建筑大师矶崎新的塔楼,也有正在改造的奥拉维阿加城区。毕尔巴鄂不再只属于西班牙,而真正成了欧洲的一个著名艺术旅游城市。另外,据统计,自博物馆对外开放以来,巴斯克省的工业产品净值因此增长了5倍之多,为该市累计相当可观的经济效益,其中包括税收、工作机会与媒体传播效应等,毕尔巴鄂的成功被视为奇迹。
这一成就,也为建筑界和城市规划领域创造了一个新名词———“毕尔巴鄂效应”,专门用来指此类前卫建筑成为城镇救星的现象。西班牙和欧洲其它城市纷纷效仿,以期获得毕尔巴鄂古根海姆的神奇效应。
英国谢菲尔德——老牌工业城市的文化创意产业复兴
谢菲尔德是英国最老牌的工业城市,悠久的历史赋予城市丰富的历史建筑遗存及文化传统。由于传统产业衰败,谢菲尔德在上世纪80年代开始对城市经济进行结构性调整,依托文化资源,以城市文化复兴推动经济转型,最终成为世界著名的文化创意之城。
发展阶段 |
阶段特征 |
发展阶段 |
阶段空间核心 |
阶段城市印象 |
以传统钢铁业为经济动力发展 |
以钢铁生产及钢铁加工业为产业主体的工业化发展时代 |
20世纪初~ |
以钢铁、煤矿产业区为空间核心 |
钢铁之城 |
产业结构调整,新中心区开发 |
传统工业受到市场冲击,迫使城市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 80年代欧洲文化复兴促进谢菲尔德产业结构的转型 |
20世纪80年代~ |
开拓城市新产业空间 |
体育之都 |
以城市产业文化区(CIQ)为核心形成新城市活力中心 |
谢菲尔德适应现代都市经济发展,开发新中心区,完善城市空间结构 |
21世纪初~ |
城市产业文化区(CIQ) |
世界创意产业城市 |
在离城市中心不远处,政府规划规模约30公顷的文化产业区(CIQ),通过打造多项文化设施,为文化产业提供发展载体。区域形成了包括千禧画廊、大学科学区、图书馆、BBC电台、Site画廊、艺术家村、油画陈列室、艺术工作室、投资机构、中介代理、电影院和娱乐中心等文化和创意建筑,汇集了数百家组织和小型企业,形成相互聚合、渗透激活的“引爆效果”。
|
并通过众多文化事件帮助城市重塑形象,丰富市民文化生活,同时吸引国内外游客,实现文化传播和交流。文化事件形式多样,包括专题讲座、讨论会、音乐会、演唱会、主题游行、大型舞会、电影展、艺术展览等,内容涵盖文学、艺术、音乐、体育、商务、购物、交通、保健、教育、人际关系、环保、心理健康、公益、娱乐、浪漫婚庆、民俗节庆、流行时尚和狂欢等。